還記得今年2~4月,大小王子的藥已堆的像山一樣了@@
兒醫從台中看到雲林,還是病厭厭的..........
直到買了養生液這3個月來,我才擺脫常常帶孩子去看醫生的無奈和煩惱...
我明知餵孩子吃藥就只是安慰劑罷了...
但當我不知改善孩子的生病的事實,也只能用藥來舒緩孩子的不舒服感...
雖然現在大小王子用金銀花在預防保養病毒的大肆侵犯,
我也不再用藥來控制他們的病情...
難得看到這位有良知的黃瑽寧醫生分享的小兒用藥安全,
解決我的不知所措,當然更要分享一下這麼好的知識............
以下本文取自--(親子天下雜誌)小兒用藥安全-小兒用藥的一些基本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兒童少吃藥
不管是中藥或是西藥,沒有任何一種藥是沒有副作用的。
如果有少數中藥總是強調天然植物提煉,
完全不提其副作用,那麼這是一種欺騙的行為。
至於大部分西藥則很誠實的將副作用寫在藥品仿單上,
萬一不幸發生了不良反應,就可以回溯調查是哪一種藥所引起。
然而,一種藥加上第二種藥會發生什麼事情,有時候就很難評估 了;
如果再加上第三種、第四種、第五種,同時配合各式各樣不同的食物,
說實在,會迸出什麼不良的火花,恐怕神仙也難知道。
許多藥物上市之前僅只有成人的臨床試驗,並沒有通過兒童的部分。
因此,您的孩子若是看病後,
拿到紅白藍綠黃一大堆的藥混在一起,請算一下處方單上有幾種藥物:
種類超過七種的處方,恐怕要問清楚後才給孩子服用。
對於兒童用藥而言,「吃藥種類能少就少」 !
天然提煉不等於安全的代名詞,
很多不好的東西也是天然植物提煉的—比如說大麻。
大部分的感冒藥,都是可吃可不吃
我相信這個觀念與許多人的認知有很大的不同。
很多人都以為「早點吃藥病早點好」,其實不盡然如此。
兒童用藥最常開立的不外乎退燒藥、化痰藥、鼻涕藥、止瀉 藥、脹氣藥等,
這些藥物吃了孩子病就會好嗎?
不,絕對不是的。
這些藥只是「症狀治療」,
也就是「讓您的孩子在生病的過程中舒服一點」,卻不是殺菌的作用。
事實上,超過90%小兒急性感冒,都是以病毒感染為主,
而對於幾乎所有的病毒,醫學上都沒有特效藥(流感病毒除外),
必須靠我們的抵抗力自然殺死它。
不同 種類的病毒,病程需要的時間不一樣,
有些病毒需要2天,有些則需要5天。
如果這隻病毒需要5天才會痊癒,
不管有吃藥,或是沒有吃藥,都一樣會生病5天才會痊癒。
「真的嗎?」您可能大吃一驚,是的,正是如此。
再次強調,吃藥的功用,就是讓 孩子在生病的過程中舒服一點。
您可能曾經歷過發燒的孩子因為畏寒而哭鬧不休,
或是痰太多咳嗽到生氣大哭,或是流鼻涕流得滿臉,
這些不舒服的症狀,都可以因 為吃藥,多多少少得到改善。
因此,如果症狀已經減輕很多,家長決定不需要再吃藥,也是沒有關係的。
另外,如果孩子極度抗拒吃藥,每次餵藥都 要哭鬧一、兩個小時,
那麼「吃藥」這件事反而成為他最大的痛苦,
在症狀輕微的前提下,就別再吃藥了。
但是,有些用藥是不可以擅自停止的,
比如說抗生素、鼻 噴劑或吸劑、免疫疾病用藥等,
如果不清楚,可以請問開立處方的醫師:「這些藥一定要吃到完嗎?」
相信醫師會給您正確的答覆。
藥物分裝,比混在一起好
WHO 在兒童用藥的指引中提到,
不同的藥,應該用不同的包裝,並標明不同的用法。
這一點在大醫院都做得到,許多診所也有很好的標示,
然而有少數醫師是通通磨好粉混在一起,這是不正確的。
套一句阿甘正傳的名言:你永遠不會知道你將拿到什麼!(You never know what you're gonna get!)
藥水比藥粉好
您餵孩子吃過「早晚各四分之一顆」這種處方的藥物嗎?
如果您曾經自己磨藥粉,就知道這是個多麼困難的「手藝」。
就算有專人幫您磨好粉,混著藥水一起喝,
您看 到小杯子上還殘留著一些藥粉嗎?
究竟您的孩子真正吃進去多少劑量,恐怕沒有人能回答。
當然,有些藥物並沒有藥水的劑型,沒得選擇,只好開藥粉,
或者孩子非常痛恨藥水,那也只好用藥粉。
但除此之外,藥水還是比較正確的兒童用藥。
藥粉請在吃之前才磨
馬偕醫院藥局常常被人投訴抗議,說他們都不幫忙家長磨藥粉,
實在是啞巴吃黃蓮,有苦說不清。
衛生署早已強烈建議兒童用藥不可在醫療院所磨粉,
以免汙染到其他 藥物,或者造成藥效衰退。
您可能不知道,
從藥錠拆開被磨粉的那一剎那開始,藥品就開始變質,
到了第三天甚至第五天,藥效甚至已經降低至五○%,
這樣的藥, 還有效果嗎?
所以我的建議是,買一個磨藥器(不到100元),
跟醫師說:「我的藥自己磨就好。」
拿原裝的藥錠,等孩子吃藥前再磨粉。
不要隨便打點滴
我已經聽過太多位家長跟我請求:「吊個點滴讓孩子快點好。」
我的答案常常是:「不好不好。」
醫學上應該要有的共識,就是「藥能用吃的就不要用注射的」。
靜脈注射點滴,通常只在非常時期,比如說無法進食(腸胃道出血、阻塞),
或脫水、休克、低血糖等,須快速改善或急救的狀況。
所以,能吃能喝、能跑能跳的孩子, 絕對不需要打點滴。
點滴液的成分,如果沒有加入其他藥物,基本上就是生理食鹽水與葡萄醣液。
有人說:「是啊,醫生,裡面要加那個黃黃的營養針才有效!」
那個黃黃的就只是維他命,還不如吞一顆小善存。
還有家長要求在點滴裡加入退燒藥,
這就回到我剛剛的原則:藥能用吃的,就不應該用注射的。
如果 您知道每年都有人因為注射退燒藥而產生過敏性休克,
應該會和我一樣決定藥還是用吃的比較妥當。
最後,如果您覺得打點滴之所以會有精神變好的效果,純粹是因為強迫臥床休息所導致。
兒童用藥一向是由大人來主導,
兒童不能為自己的權益發聲,只能默默的接受。
所以,為了自己的孩子,
請勇敢的跟醫生說:「我孩子的處方請減至最少,不必幫我混合,
也不必幫我磨藥,能開藥水最好,點滴或者肛門塞劑能不用就不用。」
相信只要是有良心的醫生都會非常樂意配合的。
joyce語錄:好喜歡黃瑽寧醫生的坦白和正確的用藥觀念,讓不知所措的媽咪,也能豁然開朗^^